WFU

2024年10月14日 星期一

心理治療會經歷哪些階段?談談三樓理論


作者:王家齊





心理治療是一個在雙方的互動關係中,不斷移動與共創的過程。

然而,如果沒有一張地圖知道現在在哪裡?又可以往哪裡去?有時候會造成雙方的誤解與困惑。

當然,我知道有一些學派的治療師喜歡把架構設定好之後,就讓事情自然發生。

此種無為的態度,當然是很高級的手法。但也不是每個人都對心理治療這麼有概念。

因此我發展了一套三樓理論,來描述心理治療可能會經過的不同階段。(有時候,我也會畫圖跟個案說明)。


一樓:急救與問事


一樓是問題解決與危機處理,通常是一開始撐不住有痛苦,甚至是已經危機到婚姻、家庭或是自身安全了,有特定的危機或問題需要立即處理。

治療師在這個階段,會用到很多教練、專家與救火員的姿態。

(想想IFS內在家庭系統,也是把處理危機的「部分」稱為消防員。雖然IFS的救火常常會讓事情更糟,但也表示治療師在這裡作為替代性更有功能的救火員,在這個階段有其重要性。)

有些個案一樓做到一個段落,對二樓是沒興趣的,那就會停在這裡。


二樓:習慣與模式


二樓是認識自己的習慣與模式,慢慢從教練離開,鏡映與心智化會變得比較多。也就是說,這個階段會慢慢從「心理師,我該怎麼做?」變成「為什麼,我會這樣做?」

有時候會卡在2.5樓,沈溺在創傷不管現實(緊抓著病人角色不放),或是反過來太害怕去看見過去的黑影,而開始抗拒或怪罪治療師,把封得好好的回憶打開了,像是潘朵拉的箱子,有些人會因此停在這邊。

(當然,這個「停」是治療師需要處理的,因為這可能是重現了早年的safety behavior,也就是個案長年用來讓自己感覺到安全的「模式」。但這個習慣,在個案6歲時可能是唯一的方法,在他到了26歲,則不見得。)


三樓:原生家庭與人格


三樓是搞懂這些風格特色與原生家庭的關聯,以及這與人格特質關係模式的影響。

就時間線而言,開始為串起過去現在未來的關聯,也會從了解過往人生劇本的影響與制約,延伸到當下的再決定。

也會對於父母、手足或大家庭關係對自己造成的影響有更深入的了解。


Q: 為什麼用「三樓」來比喻?


靈感是來自多重迷走神經理論的『三層次』,『樓』也有一個打地基的暗示,揭露了治療師需要思考的優先順序。

比如:火已經燒起來,連一樓都不保了,那要去三樓的原生家庭就顯得遠水救不了近火。

這也可以拿來想結案這件事,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關注到三樓(那是心理圈訓練),但我們都會受樓上的影響(如果樓上把一個花盆丟下來,樓下是有可能被砸到的)。


Q: 有沒有三樓以上?


可能有喔,比如更系統取向的思考,不只了解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,更看到文化、世代或著大家庭系統的動力,培養全局思考的角度,這可能就是三樓以上的視野。

有些人往靈性的面向走,或是進行更深度的自我整合,慢慢開始不是處理過往創傷,而是透過創作歷程重新完整自己,那也是一種三樓以上的想法。

不過,就經驗來說,大概前兩年都是專心處理一二三樓的事情,也就夠忙了。或著有些人也會同步去到三樓之上,然後再把這些拿回一二三樓看,也是不錯的選擇(但還是要小心一步登天的危險)。


延伸閱讀




最新課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