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年前,我參加了一個伴侶成長課。這堂課鼓勵夫妻共同出席,儘管兩人相處會吵嘴,教室中最落寞的,還是那些另一半不願意來的同學們...
課堂有位女同學,終於在課程第二天把老公叫來。
老師問他「為什麼來上課?」,他只是淡淡地說「她叫我來,我不能不來。」
後來,我們再也沒見過她的老公。
別讓親密交流變成催交作業
許多渴望與另一半親密的朋友,上完成長課程後,會積極地想要跟對方「分享」像是:我語言、講自己的需求,或是最近的高點與低點(High & Low)。
可惜的是,另一半的反應常常不佳—輕則配合敷衍一下,但兩個人都知道這不好玩(當然也就不親密),重則對方露出「這三小」的表情,反而是兩個人吵起架來...
當來訪者跟我抱怨對方的反應時,我常會做這個比喻:
親密關係是一種語言,就好像德文、法文或義大利文。能學會一種語言當然很開心,很興奮,也很想跟另一半分享...但不要忘了,對方沒有跟你一起上這堂德文課啊—
如果今天你學了德文,回家和另一半分享上課所學,就希望對方也能說德文,這對兩個人來說,顯然都是一種壓力。
想和另一半溝通,到底該怎麼辦?
我並不反對你和另一半分享上課所學。但要開口前,請先停一下,回頭想想自己心中的「期待」是什麼?
期待和對方分享自己的一天嗎?期待對方也可以來上這堂課嗎?期待對方因為你的分享改變嗎?(就好像你聽到老師的分享,因此有了成長改變)
你當然可以有你的期待,但也要練習接受對方不見得能做到。別忘了親密交流的重點,是「我跟你」兩個人的連結,就像是兩個孩子比手畫腳,就算別人弄不懂他們在幹麼,也能玩得很開心。
親密交流的重點,不是單字文法是否正確,而是找到雙方共通的語言。
如果親密關係變成了「我要你」也去做點什麼,那親密關係就變成了師生關係,甚至親子關係。於是,再美好的戀愛,都會變成「我是為你好(才要你考台大、考公務員...)」的情緒勒索...
因為,這段關係只有我,沒有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