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22年5月1日 星期日

Q: 觀察力是什麼?又要怎麼練習觀察力?


作者:王家齊 





小時候,我很常對別人的心情感到困惑。為什麼那個女孩說著說著就哭了?為什麼朋友們講話講到一半就互使眼色不講了?或是那個沉默的大人到底心中在想些什麼?

可能也是因為這樣,我一直很崇拜[很會觀察]的人。以前好愛看福爾摩斯的小說,也跟著爸媽追過一系列的港劇,像是重案組、談判專家、證人保護組...

然而,看了很多推理小說,卻不代表很會觀察。念心理系以後,很常被問「你是心理系的,那你知道我在想什麼嗎?」這種問題(為此我特別寫了一篇文章),覺得自己好像應該要會觀察,老師也說你們要多練習觀察—

可是,[觀察力]就好像是[鬼故事],人人都可以說出一套理論解釋它,言之鑿鑿地告訴你精采的傳聞,卻很少有人真的能親身體會它—因為,看得到的就是看得到。


觀察力有哪些


對我來說,心理師的觀察力有這些向度:
  1. 非語言訊息的觀察力(語氣、表情、小習慣、細微動作)
  2. 外觀細節空間的觀察力(衣著打扮、髮型身型、怎麼站或坐)
  3. 人與人互動模式的觀察力(誰高誰低,誰動誰停,誰進誰退)
不過,就算知道這些,觀察力也不會自然出現。

因為,觀察力是一個[量變產生質變]的能力,你不只需要觀察的[量夠大],還要能[看得到]關鍵訊息(就好像開天眼),同時能夠[對答案],知道自己觀察的是對還是錯。


觀察力的練習


所以,觀察力要怎麼練習?
  1. 要能[看得到],就要掌握最有效的80/20觀察法則
    • 可以觀察的太多,但有些指標會比其他指標有效,比如我今年要開的[溝通即興力]課程中,會教[人際地位],就是對於[權力]最敏感的觀察指標。
    • 有一些課程會教導觀察人的細動作,也是可以參考的。但慢慢也會發現哪些指標好用,哪些指標比較像是看Discovery長知識[喔,原來有這個喔]。
    • 因為人類現象真的太複雜了,很多東西沒有開眼是看不到的,能夠先開眼是進步這個世界的第一步,但還是不夠,因為...
    • 熟悉了海洋的知識,不代表就能安然度過暴風雨。
  2. 最好能有師徒制手把手地教,或至少有個老師可以問
    • 我們當然可以跟海洋學習,但常常付出的代價太大。但你還是要下水,所以最好找一個老水手、老船長來陪你認識海。
    • 手把手的重要性在於,你是一個動作一個動作觀察,一個段落一個段落了解,學習的重點在於:你要同時[肯做]又[敢問],而且兩者不能互相打架。
    • [肯做]的意思是,老水手要你做的時候,不要一直問不去做,有些問題是為了延遲動作才問的,需要避免。
    • [敢問]的意思是,當老船長看著天空喃喃自語[媽的,暴風雨要來了]的時候,要敢問[怎麼看出來的?]這時候是接收對方經驗與智慧的最佳時刻。
    • 所以你要肯做,才能真的把觀察力變自己的。但你也要敢問,才可以把老江湖的經驗學起來。
  3. 取得回饋!取得回饋!取得回饋(很重要所以說三次)
    • 沒有回饋就等於沒有學習。
    • 不過,並非所有場合都適合直接尋求對方回饋,而對方的回饋也不見得是真的他所感覺到的(畢竟我們都常常有分裂矛盾的想法)。
    • 所以我自己是很反對傳統助人技巧訓練,會透過詢問對方接受諮商後的感覺,作為療效的判斷。
    • 我這樣說,不代表我不會問,而是我不會把對方的答案,當成唯一的觀察指標。
    • 反過來說,就算對方口頭回饋都是好的,但後續行動卻顯得奇怪,也不應該合理化[他說很謝謝你,應該就是我做得不錯吧...]


那該怎麼辦呢?


在日常生活中,要能夠觀察後續的發展變化,了解對方是否[口嫌體正直]或著反過來嘴巴說YES,但其實身體說NO,也就是要抓出其中的矛盾訊息。

在助人工作中,我們會透過[場構]這個舞台,用多個指標[時間、規則、出席、收費等等]來判斷,也透過這些[觀察]與來訪者討論,讓心中可能的矛盾也被整理清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