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22年5月13日 星期五

【食物的意義】他愛上了那女孩吃東西的樣子,但慢慢發現有點不太對勁...


作者:王家齊 




他愛上了那女孩吃東西的樣子,但慢慢發現有點不太對勁。

因為她總是突然離開餐桌,左顧右盼。說是要去廁所,回來時卻滿身是汗,精疲力盡...

但也不許他多問。

他記得第一次跟她約會的時候,去逛了三合夜市。她開心地像個孩子穿梭在攤位間,跟老闆們像是老朋友那樣大聲打招呼。而每一攤總是會[沙必思]給她們,偷偷加一塊豆腐或是請一杯飲料。

她吃東西的樣子好看極了,張口咬下後,發出了一聲[嗯~~~]的讚嘆,眼角也笑得彎彎的,彷彿這是全天下最美味的東西。

那一刻,他就愛上了她。

但她一直沒邀請他回家吃飯...他想,也許是因為還沒結婚,女友有她的觀念。

直到今年跨年,他在三合夜市口向她求婚,在一群拿著脆腸、蔥餅與米血糕的路人祝福下,她答應了,她彎彎的眼角笑得特別好看。


她的秘密


大年初二他終於有機會「回娘家」,一路上她卻顯得心事重重。

她的媽媽穿著鮮豔的紅色外套迎接夫妻倆,圓桌上已經擺滿了一整桌的肉與菜,廚房熱騰騰的氣味似乎已經沸揚了一上午。

他的岳母熱情地挾菜給女婿的他,也給女兒的她。他其實有點飽(開車時,在休息站貪吃了兩個茶葉蛋),但也想給岳母留個好印象,還是用硬撐當禮貌。

他偷偷望向她,她直直盯著碗裡的菜(都是些難能可貴的食材,從台灣各地而來),一聲不吭。碗裡的菜越堆越高,橫跨圓桌的筷子,像是來回戰場的直升機。

他想起當兵時為了搬運物資到災區,跟著同梯一次一次地抬起那些沈重的紙箱,然後「咚」地放下。

抬起來,然後放下,
抬起來,然後放下。

他感覺到她偷捏了一下他的大腿。他以為她在開玩笑,可她的面色凝重,說要離開餐桌一下...然後像是逃難似地跑去廁所。

而她的媽媽繼續地說...

「多吃一點啊這些都很好吃」
「我女兒很愛吃這些啦只是現在都說要減肥」
「我就跟她說妳很瘦很美了啦...」


食物的意義


食物是「好東西」的代稱,因為「吃」這個動作有很多隱喻

本質而言,是為了取得讓自己活下去的身體養分,吃飽後就會想吃好,因為美食會讓人感覺到心理很「療癒」。

有些人吃的不是食物,而是「家的味道」,帶來的是「歸屬感」,有些人的吃是為了「安全感」,過去有一餐沒一餐的經驗,讓他們執著「落肚為安」。

吃也可以是一種融合與佔有,情人間的調情,像是「我要吃掉你」,也是玩弄著佔有的滋味。

當然,吃也會是一種「階級」與「認同」,高級餐廳對服儀的要求,篩選了我們/你們,南部粽北部粽之戰,也是在戰一種家鄉味的情懷。


厭食、暴食與催吐


她也是。

當她躲去廁所的時候,其實是在捍衛自己的空間。因為上述的好東西,都有可能因為餵食過程的加料,而變成壞東西,甚至是一場會死人的災難。

她們的厭食、暴食或是催吐,其實是控制自己與「好食物」關係的最後一道防線。
她們並非不在乎食物(及其背後的意義),而是太在乎了。

於是餵食過程的用力(有得吃就好還嫌),或被非語言地加料(強硬地分菜挾菜,或是顯然無法吃完,又要一次一次打包與抱怨的年菜),都讓人煩躁沮喪或是戰戰兢兢。

吃本質上是好東西,但怎麼吃會讓它變質—也許變得更好,或是變得更壞。

於是餐桌可以是天堂,也可能是戰場。


情緒性飲食:覺察我們與食物的關係


防彈成功法則》一書,訪談了辛西雅.帕斯奎亞─賈西亞(Cynthia Pasquella-Garcia),談論如何覺察「我們與食物的關係」。

辛西雅曾經是一位電腦工程師,擔任過模特兒與主持人。過往在娛樂圈應酬、熬夜的習慣,逐漸讓她的身體出了狀況。有一天,當她發現自己的乳房長了硬塊,她知道自己不能繼續這樣下去。

於是,辛西雅從營養學、心理學與靈性中尋求解答。她發現,很多時候問題不只是「食物」,而是食物背後的巨大「渴望」(如同前段所述,食物代表了多重的意義)。

此現象,稱之為「情緒性飲食」。

也就是說:有時候,問題不在於「你吃了什麼?」而是「你為什麼而吃?」

為此,辛西雅整理出了一套「情緒性飲食」的覺察清單(原文可參考《防彈成功法則》第 9 章,法則 25 )。以下提供的清單,則是綜合我的臨床經驗與觀察,改寫而成:

  • 即使你不餓、甚至有點飽了,心中還是有個小聲音在說「再吃一點,就好」(而那從來不只一點)
  • 得知令人開心的消息時,你的第一個想法是「吃大餐慶祝吧!」(大餐有兩種,價格貴的,或是量大的)
  • 當你覺得無聊空虛的時候,你習慣用吃東西「填補空虛感」(通常,這樣吃的時候感覺不太到食物的滋味,多半是自動化、無意識地塞進嘴裡)
  • 當你感覺不安的時候,吃東西會讓你比較安心,甚至有被陪伴的感覺(然而,這樣的陪伴來得快,去得也快。陪伴之後,空虛感如影隨形)
  • 類似的感覺還有:當你即將面對壓力、焦慮緊張而不知所措,會想要透過吃東西來慰藉自己
  • 當朋友或愛人讓你心情煩躁的時候,你習慣「怒吃」來療癒心情(通常會配上所謂的療癒舒壓食物,像是鹽酥雞),這是情緒性飲食的指標
  • 當你正在執行的減肥計畫破功了(比如 168 斷食失敗),你決定大吃特吃來撫慰挫折的心(早睡、戒酒、運動計畫,也常有類似的反彈)
  • 情緒性飲食,特別重要的一個觀察指標「你吃完食物之後,卻不記得它們嚐起來的滋味

防彈成功法則》也特別提醒,飲食不只是心理,仍然有生理的成因。

有些狀況像是:常常會「突然餓起來」很想吃東西、吃完之後仍覺得餓,沒有飽足感、以及只渴望吃某些特定的食物(通常是垃圾食物),有可能是心理,也有可能是身體狀況。建議先與門診醫師討論過後,排除身體狀況的影響。若有需要,再尋求心理治療協助。


媽寶心理學,新書熱賣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