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王家齊
最近做諮商的時候,聽到一些來訪者回饋(帶著驚喜或是困惑的語氣)「你們心理師怎麼這麼會問問題?」
工作完也想了想—對啊,為什麼呢?這些問問題的「直覺」與「能力」到底哪來的?
今天,我就來拆解我自己。
我做諮商的話,最常用到的三個問題是 What , How , 與 Why 這其實沒什麼稀奇的,比起大家耳熟能詳的 5W1H 還少了三個。
但重點是,它們分別代表什麼意義?又適用於助人工作的什麼場合?
What: 情緒的探索
首先是 What,中文其實是「什麼」,功能會像是一種開啟,一種探索,最常用在來訪者出現「情緒」時的進一步討論。
比如:來訪者說「我真的很氣我媽,她憑什麼可以這樣限制我!?」你可以用大學教的情感反映簡述語意,回應「你很生氣,因為你覺得媽媽不讓你做想做的事」。
但你也可以透過 What,多在這個情緒「盤旋」一點,看看裡面有什麼屬於這個人的特別邏輯。
比如:「你真的蠻氣你媽的,那你最氣的是氣什麼呢?」
當然你是可以從理論從歷史或著從人性猜他在氣什麼,然後直接說出來(有時候我也會這樣做)
但如果你問了「氣是在氣什麼?」,這裡也開啟了一個邀請,讓個案談談自己的心路歷程,會有更豐富的細節產生。
How: 從故事查案
再來是 How,一個被我開玩笑稱之為「查案」的動作。
使用時機通常是來訪者只給了你故事的結局「我跟我男友分手了」,或是抽象的結論「我就是沒人愛的人」
(上過微笑角即興劇工作坊的夥伴,就知道這是九句故事接龍的「最後...」、「從此以後...」與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...」)
為什麼說是「查案」呢?因為你只有結局與結論,其實輕則一頭霧水不知道發生什麼事,重則會過度認同對方的結論,然後一起掉入絕望的深淵。
查案,就是「你跟我說說,這件事怎麼發生的?(讓你到最後有這個結論/結局?)」的態度。
之所以叫查案,是因為跟人辯論價值觀是沒用的「不會,你要相信這世界上還是有人愛你的」(這是朋友級的作法),有時候還會出人命。(人是會為了捍衛價值觀跟你拼命的)
但如果用 How 打開一個故事,你就可以從細節從來龍去脈,找出這個結論的盲點。但你不是打壓價值觀,而是就事論事,就對方給出的細節回應你的看法與疑問。
更進階是要借力使力對方的價值觀,這個我們以後再提。
Why: 探問非常態
最後是 Why ,其實我自己跟這個詞糾結很久,過去在學校受訓時,被老師提醒過「不要問個案為什麼?」
我把老師的話記起來了,但這個自我審查讓我工作時有點綁手綁腳,變得在關鍵時刻會因為這個戒律而軟手軟腳。
很多年後我才搞懂,的確不要沒事一直說 Why ,特別是對方只有結論或價值觀等理性內容時,這會變成所謂的「清談」但沒有「進展」與「交流」。
更糟的是,當對方很有情緒的時候你一直問Why,聽到的人可能會很想揍你一頓。想想記者如果問災民「家人死了你很傷心嘛?為什麼你會很傷心呢?」
你應該也會想揍他一頓。
Why 的使用時機,其實是一個「非常態」的動作發生了,透過問 Why ,我們有機會進一步搞懂這個「非常態動作」背後的動機與目的。
舉例來說:一位分手時總是哭得很傷心很不捨的女孩,告訴你「這次跟男友分手,我決定不要哭了」,這就是一個相較過往的非常態。
那查案完後(這次是怎麼分手的?),或許就可以好奇這個「非常態」的動機...
「為什麼這次你決定不要哭呢?」
別忘了要能抓出 Why 的非常態,也暗示了需要先知道常態是什麼,就像九句故事接龍的「但是有一天...」之前,要先知道「每天...」是怎麼一回事。
所以 Why 是畫龍點睛之術。
關於提問的考量
有一個例外:如果你本身的能量或特質討人喜歡,可以在非語言的態度上用一種充滿好奇心的方式來問為什麼,可能行得通。
但如果對方有信任議題,或談的主題羞愧感較重,就很有可能被當成窺探隱私的行為。
這也是一些熱心助人工作者的誤區,他們通常有溫暖關心喜歡與人連結的特質,但缺少了讀懂對方狀態與了解關係模式的能力,就會好心被雷親,感覺被辜負而受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