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21年12月22日 星期三

【助人者小辭典】如何接近一座火山?三種回應生氣的方式


作者:王家齊 




我們可以從腦科學研究的三重腦理論(理性腦/前額葉、情緒腦/邊緣系統、爬蟲腦/腦幹),來找出三種回應生氣的方式。


動作:從身體出發


讓個案回到身體感,把這個生氣想要表達的「動作」放大,有時候需要吼叫,踏地或丟東西。讓卡住的身體感釋放。

比較進階的身體取向,會把我們在戰逃本能的動作放入治療,也觀察個案做這些動作的身體姿態與張力。比如說「推」「擋」「拉」等動作(通常會用瑜珈球或抱枕等,避免你或個案受傷,或著有太多不必要的身體接觸)

我有幾位同事是舞蹈治療師,她們工作的時候就可以很細緻地觀察到個案的身體張力,與不同身體部位的變化。

我自己的訓練比較在劇場。有些遊戲,個別治療的時候沒那麼好用,但用在團體的時候也有類似功用。

比如我會帶成員玩鬼抓人(戰逃)、紅綠燈(多了「救」的元素)、或是一二三木頭人(凍與僵),這也是在相對安全的情況下,練習身體面對創傷情境的反應。


鏡映:從感受出發


使用語氣與狀態「鏡映」回去,也就是當個案的鏡子。這裡有個小訣竅:如果你邊照鏡子邊唱歌,鏡子其實不會反映你唱了什麼,但會「照」出你唱歌的樣子。

因此,鏡映的重點其實是反映一個人的「語氣」「音量」「姿態」等非語言的內容。

初學者的鏡子可能會是一句話一句話地跟,或是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體會。熟練之後就不用這麼制式化,會更像是「現在變對方」一下,在裡面感受一下,然後再說出來。

有時候會像是「哈哈鏡」。比如對於很忍耐的個案,可能會特別放大他好不容易出來一點點的生氣(其實心裡面是很生氣的但不敢)。

反之,對於生氣(或是「被看見」生氣)很感到羞愧感的個案,則會特別留意鏡子照回去的強度,是否會讓個案掉入羞愧感中?

別忘了兩件事:第一,對於羞愧感來說,別人的「看」會是很大的壓力來源,也很容易把別人的「看」解度成自己的「爛」。

第二,如果個案已經掉到了情緒腦,鏡映其實無法發揮調節的效果。也就是說,這時候的「看」不是一種容納與理解,而是一種羞辱。


心智化:從瞭解出發


也就是搞懂個案的生氣在「氣什麼」?可以說是一種心智化的能力,治療師與個案一起搞懂這團生氣是怎麼一回事,慢慢個案也能從中學會自己搞懂自己。

這裡有個新手容易掉的坑。

不那麼習慣自我探索的新個案,常常只能說出自己的感受。(而許多連情緒詞都貧乏的男性,只會說「就很不爽」)

新手心理師,特別是剛開始找督導那段時間,很容易因為督導問起自己沒想到的事情,而有點緊張尷尬沒自信,然後就傾向在下一次治療「補考」,把所有沒問到的答案補回來。

於是下一次回來督導的時候,認真的新手會帶回許多「答案」,解釋個案這邊是生氣,那裡是失落等等,對完答案後就沒了。

這也不能說是錯的,因為「情緒命名」本來就是一個重要的基本功。但大概治療做到3, 4次後,就會開始有點不夠用,有些個案也會反應給治療師

「這些我知道啊,但是...」

所以治療師要開始把「簡答題」變成「申論題」,從回答個案的「情緒是什麼?喔是生氣」變成跟個案一起想「原來你在生氣,那你在氣什麼呢?」

這裡慢慢提供一種心智化的理解。我知道你生氣了,可是到底你最氣最在意的是什麼呢?

有些個案會覺得生氣也沒用,反正又不會改變。這裡就還多了一個無力。那就有兩條線要走:

一條線是「不過,我感覺你還是很生氣,所以我很好奇你最氣的是什麼?」

另外一條線是「我聽你這樣說也感覺到你的無力(命名),是這樣嗎?(核對)那讓你這麼無力的原因是什麼呢?」

比較熟練治療的個案,有時候會自己給答案。但大部分的個案是無法自己回答這個問題的,所以治療師在問之前,就要先想好幾個可能性。

「問」不出來,治療師就幫忙「猜」,通常我會說「我猜猜看喔,如果有哪個比較像你的話你就跟我說...有些人這麼生氣是因為覺得被冤枉『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!?』」(打雙引號的那句我會配一點跟情緒腦同步的語氣)

「那有些人生氣是因為不想再那麼委屈,有點想是要保護自己的感覺(這裡也偷猜了一點「原因」)」

「另外有些人這麼氣,其實不只是因為這件事讓他很生氣,而是因為經年累月下來欠債欠太多了,所以才這麼氣...」

「哪個比較像你呢?」這時候個案就可以做選擇題,而不用做申論題。


Q&A


這三個層次有處理的順序嗎?

基本原則是由上往下(從心智化的「在氣什麼」,一路經過鏡映,最後發現「身體的哪裡在生氣」)或由下往上(從身體的不舒服發現那裏有個生氣,最後搞懂那個生氣在氣什麼)。

不過每一次工作時間有限,不見得會那麼順利。因此比較熟練之後,就要練習聆聽個案目前是哪一層次在主導(也可以用多重迷走神經理論的定位來想,現在是腹側的連結與安全感,還是背側的戰逃或凍僵?)

當然「由上而下,由下而上」都是比喻,實際上大腦與神經系統很複雜,也不可能「某個腦」為主的時候,其他部分就不運作(腦幹可是生命中樞,不運作就死了吧...)。

但比喻很好用,可以幫助我們跟個案快速辨認自己的狀態。Deb dana的多重迷走神經知情,就很鼓勵個案畫下自己的三個狀態,並且為它們命名給畫面。

因為這可以幫助我們把抽象的生氣情緒,化為具體可覺察的畫面。

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