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21年12月15日 星期三

【人生劇本】完美主義(四)讓我們來談談拖延


作者:王家齊 




拖延簡單來說,就是明明知道要做,卻不去做。最常發生在學生的拖延就是,明天要交報告,結果馬桶刷了地掃了毛衣也打好了,就是遲遲無法碰論文。

畢業後,上班族的拖延有時候會越演越烈。畢竟大學的時候還可以蹺課,但上班要打卡有考績,很多時候就會變成一種被動攻擊式的拖延—

整天研究什麼樣的請假理由可以被接受,一上班就想要下班了,(最近剛好也在Dcard看到討論)或是年終領完能不能就立刻走人等等。

拖延也會發生在親密關係中,一方可能不想發生性行為,但在另一方的邀請或見笑轉生氣下,倍感壓力只好拼命找藉口。

那麼,我們為什麼會拖延呢?以下聊聊三種人生劇本產生的拖延型態


【完美主義者】的拖延


「我只要不完成,就不會被打分數」

很多人你會看到他能力好,反應快,可是面對大場合大報告時,就會突然便秘難產,三催四請交不出來,總要等到截止期限的半夜三點,才看到他挑燈夜戰。

為什麼會這樣呢?因為完美者在產出時,常常他自己那一關就先過不了,他會非常挑剔而焦慮地檢視自己的成果是否達到滿分,當然也就會不斷地挑錯(或害怕別人找到錯誤),於是進度停滯不前,最後就只能讓死線(deadline)逼他赴死。

所以完美者的拖延有一個變化型,強迫性格。這裡說的強迫性格並非強迫症,而是過度重視每一個細節(比如行距、顏色、字型),可以說是一種失去大方向大主軸的謹慎,最後一樣會遇到完美者的天敵:時間。

想要顧到所有細節不出錯,就很容易因為來不及而出大錯


【過度努力者】的拖延


「我想要做好啊,可是我好累好累...」

努力者做起事來,旁邊的人都會感到一種緊繃感。狀況好的時候,會覺得努力者很積極,很用心,很投入在討論中。

可是狀況不好的時候,你會發現努力者每次都把自己繃得像是拉緊的橡皮筋,要嘛再拉就斷掉,要嘛一鬆就彈射出去。

努力者的拖延會發生在自覺『好累』的時候。他們總是焦慮自己不夠努力,不夠盡力,態度不好就是沒做好。

可是焦慮會花力氣,就算事情最後會完成,成果可能也不壞,但整個過程就會變得很緊繃很硬,所以就會比較累,比較累就容易拖延。

努力者如果是小主管或小組長的時候,也很容易把這樣的氛圍帶到團隊中。會讓整個團隊也處在一種要更努力更努力的緊繃狀態。

這也會造成崩潰(拉太緊斷掉)、陽奉陰違(躲起來不讓你抓)或是突然累到想逃避一切,甚至以下班後的成癮(無意識的喝酒、追劇滑手機等等)來因應。


【討好型人格】的拖延


「有時候我說我忘了,是因為我的No說不出口」

討好者的拖延,常常是一種說不出口的拒絕。討好者因為更習慣專注別人而非自己,很容易就被『凹』,也就是被迫接受其實對自己不公平,或著自己也不想的要求。

當然這是一個雙向互動的結果:討好者也很難劃出自己的底限,所以要求的人也不見得知道他在說NO,聽到的永遠都是YES。

那麼,NO跑去哪了呢?

拖延就成為了那個NO,我忘了或是我還沒做完,常常是因為我根本不想做,可是我無法說NO,好像也沒有其他的方法。嚴重的討好者,甚至會把兩個狀態隔離,王不見王。

也就是說他打開討好狀態時,是他自己都不會『發現』自己其實不想要,而是要回家一個人或著身體出狀況時,才發現原來有另一個說NO的他,被隔離在這麼遠的地方。


那麼該怎麼辦呢?

雖然理性上,拖延是可以依照習慣學的概念來處理。簡單來說就是一次開始一小步,設定目標與酬賞,以及維持一個做得到的計畫,講完了。

但實務上真正的難,是理性(成人狀態)不管用的時候,好的心理治療就會回頭去看,這時候是哪一個人生劇本在運作,導致『這些我都知道啊,但是...』的發生。

這時候就會回頭處理這個『但是...』,而不是一直宣揚更多的習慣計畫與工具。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習慣與生產力課程,老師都鼓勵學生回去練習,但最後你會發現,有練習的就是那幾個人。

因為到了這一步,其實跟方法無關,而是跟腳本有關。

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