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王家齊
去年因為疫情的關係,很多課程轉為線上進行,對於我們這種喜歡體會場域、氛圍與經驗性的人來說,一開始是噩耗:線上課程根本就是打折版的實體課程。
但慢慢聽(ㄊㄨㄣˊ ㄐㄧ)了許多線上課以後,開始整理出一套新的閱讀線上課的方法,在大年初一的新開始,分享給大家。希望你也有囤積課程習慣的夥伴,可以來個除舊佈新。
你要建立一張課程地圖,幫助你回憶
這也是知識工作者必備的基本功。
我記得以前要考大學時,那時候有一個「漫步在大學」的網頁,可以參考每個科系的課程地圖(是否暴露年紀?)
記得當時還在新聞系與心理系掙扎的我(偷偷說我還填了一個廣電系…),就是看到了後來我念了四年的東華,有一堂「催眠治療」課…
我心想「催眠欸,好酷喔」,然後我就去面試了。
線上課也是這樣,因為不同課平台不同,包括早期的Hahow(我的腹語術還沒有開始看),艾瑞克森催眠學會自己的平台,到最近因為要聽劉必榮老師的談判課而下載了SAT. Knowledge 知識衛星…
最大的問題就是:你會忘記你在哪裡買了什麼
因此,使用喜歡的筆記軟體(我自己目前的最愛是RoamResearch,它跟閱讀有很強烈的綜效,有機會再講),把所有的課程+連結放進來,並寫下幾句話「當初為什麼(腦衝)要買這堂課?」
這會幫助你打開課程地圖時,重新體會到「好酷喔」的怦然心動感(麻理惠是不是有說過,有怦然心動的感覺就不用丟了)
聰明運用線上課程的優勢
簡單來說,線上課程(不是全部)會提供以下幾個功能。
反過來說,如果平台沒有這幾個功能,我又不是非這個老師不可,那我可能就不會考慮這堂課。
功能1:影片加速
這其實本來不是我的愛。
因為我自己很倚賴聲音,也喜歡聽人聲,加速後的不自然會讓我有點緊張。
但因為有次在診所的學習團體,為了可以在50分鐘內多看幾個心理治療示範(一個示範基本上就是50分),同事開了1.5倍速+字幕。這帶來兩個功效:
一是因為加速帶來的緊張感,反而會需要更專注。很多看治療示範的朋友可能都有這個經驗,大師們也許因為從容,也許因為年紀大了,說話都很沈很慢,然後常常一不小心…你就恍神了。
反向利用加速帶來的專注,會讓我更聚焦在內容中,當然這些內容就會是用「看」的為主,所以需要有字幕。
這樣的作法很適合以資訊為主的課程,比如理論、導讀等講座。但就不適合催眠、引導與才藝示範等需要看歷程的課。
(2021.12更新)今年實作了不少次(看看我買多少課),我可以接受的加速大概落在1.25~1.5倍之間(我有朋友可以加速到2倍),這也讓我有點反思,或許我還是喜歡上課的氛圍與慢慢聽故事聽內容的「氣氛」。
功能2:逐字稿
這算是我的壓箱寶。不過話說在前,英文的線上課程比較有這個服務,或許也跟語音翻譯的技術差異有關。
比如之前聊到的Nicabm,他就會提供逐字稿。
不過逐字稿不是擺在旁邊看而已,你可以拿來加工。
所謂的加工就是把逐字稿丟到翻譯機,我自己推薦用DeepL,翻譯的能力算是很不錯的,有些日常用語翻得很準(我自己都搞不懂的),唯一的缺點是免費版一次只能翻5000字,但目前好像還不支援台灣付費。
翻譯當然不是百分之百準確。
但重點是,透過快速瀏覽熟悉的中文翻譯,你可對於課程接下來的內容建立框架。舉例來說:
我最近在看艾瑞克森催眠協會的線上課,一堂課大概有40頁左右的英文逐字稿,而當我看Fundamentals of Induction I (催眠引導的基礎 1)時,我做的第一件事是把前5000字丟進去DeepL,然後快速掃一次
於是我就得到以下收穫
- 這堂課的前言大概到哪邊?
- 因為老師真的很愛講冷笑話XD
- 這堂課大概會教什麼?
- 前面有一個引導法,後面會再教一個,所以這堂課的目標就是學兩個引導法
- 有沒有哪些金句可以記起來?
比如學到了Don’t cry over spilt milk這句俚語,以及如何透過這句話了解另一個人的思維模式
我另外也嘗試過結合Xdite的極速讀書法,但因為課程含金量有點高,加上催眠示範有時候需要我回去看影片,這種抓關鍵字與知識點的作法,比較不適合我目前看的課。
Q&A
Q: 如果我看的課沒有逐字稿,也沒有加速功能呢?
A: 我會用Airpod pro聽,通常是早上起床的時候,邊收拾桌子邊泡咖啡時,順便掛著聽(只是有時候磨咖啡豆聲音太大會聽不到XD)
沒有逐字稿也沒有加速,基本上意味著你要用等比時間來聽。如果這是一堂好老師上的好課,讓他帶你走一趟知識的旅程也是不壞。
而且比實體課好的地方是,你可以分段聽。
我之所以放在早上聽,是因為我起床後有所謂的啟動儀式,這時候如果放著課程聽,其實會在邊做(泡咖啡)邊學(聽課程)的過程,得到不少靈感。
當然這要跟你的生產力歷程搭配。
Q: 有沒有推薦的筆記軟體或方法?(2021.12更新)
先講結論:說真的,沒有任何筆記軟體是完美的,真的。
我目前已經放棄用了超過十年的Evernote,原因是越來越巨大卻不好搜尋與開啟的資料庫,確實不好用(但偶爾我還是會去裡面撈資料)。
有一些筆記我直接轉移去蘋果的「備忘錄」功能,只是我曾經碰過iphone與Mac同步失敗筆記又被我弄消失的慘劇,但是:速度快、可以用Airdrop傳、又可以跨ios平台使用(因此也從googledrive付費版跳槽去icloud+),還是目前首選。
一度我差點要放棄新歡Roamresearch,但慢慢還是回頭發現它的強大。可以透過[[標籤]]進行超連結的功能,特別是在督導、上課或著發想時,可以發揮。因為這些場合是新資訊居多,其實邊聽邊寫也都會跑出很多「與舊資訊的連結」,這款筆記軟體是最快可以把這些寶貴連結留下來的...
國外有人比喻過:Evernote是圖書館員,Notion是建築師,Roamresearch是園丁。
對我來說,能讓東西「發芽」而非存檔,真的無價(雖然付費版也真的蠻貴的)
紙本還用嗎?
用,我用A4紙畫圖或模仿零秒思考法寫聯想,便利貼的「一日三件事」還是比所有To-do工具來得快。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