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:本文改寫自我之前的臉書貼文,作為【助人者的禮物】系列文章的第一篇,是想要單刀直入地談談,即興劇對於心理師『本質』上的幫助是什麼?
狀態(State)這個詞並不好認識,因為它通常是沒有語言的,只能用體感與圖像去感受,最後再勾勒回語言。這也跟即興劇的地位訓練相互呼應—
然而,這不就是心理師每天面對的事情嗎?
改變,是狀態的改變
今天看艾瑞克森催眠協會的Level A課程,Zeig老師說『催眠』是一種透過溝通而形成的狀態
就好像『愛』是一種狀態,『幽默』也是一種狀態,相對地『憂鬱』『焦慮』與『憤怒』也是一種狀態
這在催眠運用於心理治療的啟示是:
如果你可以讓一個人發現我可以從我『原本的狀態(比如沒活力)』移動到『新的狀態(比如催眠狀態)』,那我就可以體會『改變』的可能性
這裡的關鍵我認為有三個:
一個是催眠這兩個字,其實就是『狀態改變』的關鍵字,你可以想像____可以代入其他的字詞,且同樣適用...
也讓我想到一個心理治療老前輩說
『不要刻意販賣心理治療,人不一定是透過心理治療才能成長,談一次好的戀愛,去一趟好的旅行,也有可能促成改變』
療癒並不見得愉快
第二個觀念更難一點,因為有些反直覺
所以,『療癒』很多時候並不令人享受,泡溫泉吃美食的『好療癒』跟治療的『療癒』並不相同
『好療癒』是因為有舒服的感覺,像是被服務或享受,可是這跟做治療的『療癒』有一段距離。
治療的『療癒』有時會有一種舒服感,但因為目標在於經驗狀態的改變,而改變就是會不舒服
所以一直追求舒服感,是無法做好療癒的
鏡映:看見狀態
第三,要能『改變』狀態,要先能『看見」狀態
這點看起來很基本,可是基本往往最困難。
我們渴望改變而進入新狀態,但是過往的習慣與經驗會讓我們不自覺地『彈』回舊狀態
重點是我們並不自知。
所以最重要的問題或許是:有沒有『發現』自己在哪個狀態,因為所有的solution都必須聚焦在這裡。
聚焦在知道自己現在是否『彈』回舊的狀態,才能選擇『用什麼方法』進入新的狀態
那這個『知道』或著說『發現』,也是做治療最寶貴的地方。因為自己很難知道自己,甚至會有很多盲點(創傷與防衛帶來的障礙)
治療師的『鏡映』是很重要的資源,透過像照鏡子一般看見自己,懂了自己,才會有一個從『別人發現我』到『我發現自己』的過程,
前面也提過,狀態多半是沒有語言的,也就是說你不能直接用語言對應這個無形之物(雖然多少可以捕捉一點),你更需要『體會』
這裡的『體』很有意思,其實鏡映是一種體感狀態。而演員所受的訓練中,體感的使用,與角色或觀眾的貼合度,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。
因此,一切的秘密在於『看見』狀態,『體會』狀態,然後『改變』狀態
從鏡映狀態到呼應狀態
治療師與工作坊教練的基本,要能『看見』學員的狀態並引導『覺察』,這是前述的鏡映。
但好的治療師與工作坊教練,會讓自己進入不同『狀態』(不管他們是有意識這樣做,還是無意識的直覺,或著有人會說老師的『氣場』)
透過自身狀態的轉換,帶來學員狀態的轉換
這點很不好練,不過從幾年前我就看到國外有給治療師的即興劇課程"improv for therapist",大致上就是往這個方向走(這也是【助人者的禮物】系列文章的起源)
Zeig老師的著作『助人者練心術:自我提升的60個增能練習 Psychoaerobics: An Experiential Method to Empower Therapist Excellence』談的也是這個概念
(話說他在書中有提到,他也去上過即興劇,一個戲劇博士帶的,他描述的那個工作坊畫面好熟悉啊,包括學員一直問『做這個有什麼意義?』的部分XD)
但要進入什麼狀態,才能發揮最好的影響力?這就要依賴個人對於即興練習與技能的掌握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