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王家齊
完美主義真的不好嗎?
Q: 你一直提到完美主義的缺點,但是完美主義不好嗎?很多事情不是都要追求完美才有好的品質?
A:想做好沒有錯,但是為了做好而攻擊自己,就有可能會影響持續做下去的動力。
我認同把事情做好,甚至衡量結果也是重要的(這部分我與『重視過程就好』這派立場不同)
但不可以未審先判,做完之後只偏頗地看到做不好的地方,只想自我批判與檢討
一樣,我不是說『檢討』不好,從經驗與錯誤中學習是好事,但如果你把所有專注力都放在『我不好』,那就沒力去想如何『把事做好』
這點在教學很常見,我有一些學生很渴望接受批判,當他們演完一場即興劇的時候,很期待我指出他們哪裡做得不好,哪裡需要改進,最好帶著一種嚴格責備的語氣。
我能理解,這是學生的自我驅動力,但我也看到這類學生有個盲點:他們熱切而執迷地吸收批評指教,然後信誓旦旦地說這些問題我下次會改進,然後下次演出,沒有任何變化發生—
我問他們為什麼?
得到的答案是『因為演出(工作)很重要啊,我希望可以做好,所以我就先做(我熟悉的選擇)』......然後,他們在演出(工作)後,會再一次和你要求批評指教。
完美主義的變化
Q: 我自己最近覺得神奇的是,明明以前永遠班上最後一名也不在意,可是現在怎麼自己會變得這麼在意品質(同時也會希望別人能做到
完美主義是一種標準,而標準是浮動的,跟大環境有關,也跟個人見識有關。
比如國小國中時,基本上,大家做什麼,你就做什麼。大多數時候你是『被要求』的,這時候責任在要求者(老師)身上,不在你身上。
但隨著升學,你的選擇會越來越多,有些高中已經有選修課或著社團、比賽等活動,這些是你可以『選擇』參與的。
而有些朋友是在大學社團當幹部時,突然『開竅』,有些人則是在出社會後因為工作責任而開始自我要求(也就會要求別人,因為需要去考核員工)
這樣的做選擇、負責任,會帶來一種『使命感』,也就是我有一個位置,而這個位置是我選的,所以要在這個位置發揮功能,成為我所在意的事情。
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家長喜歡把孩子送到夏令營,營隊的設計與小隊小組活動的分配,都可以讓孩子提早體驗到『位置』這件事情
記得完美主義(三)提到的那位棒球男孩嗎?他在課堂可不在意任何考試、分數與打掃,但是他在棒球場上,可是相當在意每個人的球技與態度,也積極(當然也有點霸道)地要求其他人做到
自我貶低好或不好
Q: 其實如果先說出「我就爛」,即使受到別人的批評也會覺得「反正我就爛,被批評剛好」,但有時會不會反而更加無法肯定自我?此外先將自己貶低的保護機制是好的還是不好的呢?
首先,被批評時說出『我就爛,被批評剛好』確實是一種保護色,他讓批評者揮棒落空。
因為,當一個人自打嘴巴時,其他人就算再想,也很難有立場繼續打他(或是說,就算打了,那力道也變得沒意思)
岔題一下:這也是古裝劇中,如果判官或皇帝等上位者動怒時,下位者常常要搶先一步說『小的掌嘴』的原因。畢竟過去的『批評指教』是真的會死人的...
至於這樣做會不會無法肯定自我?要看你在說『反正我就爛』時,到底是真的『走心』還是為了『走人』
後者其實是好的喔。江湖走跳,我們無可避免會遇到以給人批評指教為樂(或說為壞習慣)的家人/上司/朋友等
有些人你是避不掉的,這時候有點『小心機』或會『鑽漏洞』,反而是心理健康的。
(這部分其實很複雜,包括批評者如果加入了『情緒勒索』的語言,要能夠全身而退
是同時需要心法與技巧的,有機會我們再專題聊聊)
那走心呢?有些人先說『我就爛』,心裡也就自我認同了這個說法(無論是有意識或無意識)
認同就好像是,你也把『我就爛』這個評價給吞下去了,這樣就會強化羞愧感
而為了因應羞愧感,自我否定又會更強,如此就成了負向循環。
總之:先將自己貶低如果是一個解決問題的『方法』,而你不被方法控制(或認同背後的評價),就沒有問題
但如果自我否定變成了『信仰』,也就是你會不斷找證據強化你的信念,甚至是小時候學會的信念,那這就是一個要處理的問題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