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20年2月2日 星期日

Q: 如何把即興用在人際關係處理(互動)上?

 
作者:王家齊


這個問題大概可以分成三個部分。


關係品質的維他命


第一個是即興遊戲本身可以帶來的好處,有點像是提升人際關係品質的維他命。

通常在即興劇工作坊中,我們會強調"Have fun""Yes, and",讚頌失敗以及讓夥伴發光等心法,藉此促進人際連結與互動的品質,同時我們也會練習更好的即興,也就是更好的合作。


同時在我的訓練課程中,也會讓學員刻意練習一些即興技巧像是:

  • 與自己/夥伴連結Connection
  • 當下反應Reaction
  • 清楚做球Endowment

很多夥伴表示:因為同一個遊戲玩了不只一次,熟悉規則以後才慢慢發現自己可以怎麼樣即興/合作得更好。(後來我寫了一篇文章討論這個現象,以及其中的學習訣竅)


看懂人際關係之局


第二個是運用即興劇的表演方法,練習從行動中「看懂」人際關係的「局面」。

在人生實驗室的系列工作坊中,我們會談「地位」與「親密」,這兩個角度是關係的基礎。因為所有人際關係(互動)的策略都取決於:現在的局面是什麼?

但是要看懂局面是需要訓練的,我自己是在這兩個工具中學到如何看懂「局」,這也對我自己在個別會談與團體的工作幫助很大(延伸閱讀可見這篇文章


有感體驗的人生實驗室


第三個是把即興劇當成一個有感體驗工具,結合其他的人際關係理論做學習,並透過即興劇的方式嘗試驗證(或否證)這些理論。

我自己偏愛溝通分析,因為溝通分析強調的是「自我狀態」。而狀態這個詞其實跟即興演出很有關聯,因為「狀態」是可以進入,可以延續也可以變動的,

就如同即興劇時,我們可以現在演爸爸,等等演太空人,接下來又演一個嫵媚的女人。這也是我在討論打地基的文章中提到的「進入資源狀態」。

能夠進出不同狀態,就可以提升人際互動的觀察、選擇與品質,但這也是最難的。畢竟,越根本的東西看似簡潔,也就越難有耐心掌握。

老實說,我覺得這對於解決人際關係互動是最有幫助的。不過就是需要反覆練習且有教練協助更好,因為我們常常重複自己的舊有模式而不自知。


最新課程



Q: 如何應用即興劇在特殊教育學生的社會技巧能力上?

 
作者:王家齊


我之前有一些在大專資源教室帶短期工作坊的經驗。在這樣的團體中,我通常會專注幾件事:


定義正向人際經驗


有時玩即興遊戲會滿快樂的,大家會笑會很嗨,那我們就從這邊去聊聊...

  • 我們剛剛為什麼很開心?
  • 我們做了什麼說了什麼?
  • 我們怎麼【幫助】彼此讓遊戲順利進行下去?

這樣做的目標是,從一個好的現場經驗去協助學生反思,什麼是正向的人際經驗?(而不是一直放簡報講理論,這在成人教育也一樣適用—如同這篇重點翻譯文章提到的概念)


因應人際與自信挑戰


那有時玩即興遊戲也會滿緊張,或是太想做好而緊繃或逃避的。比如說工作坊最常做的圍圈報名字,對一些害怕在公開場合說話的學生來說,可能就是很巨大的壓力,也有學生這時候就哭了。

這時候,我會分幾個部分協助:

1. 我會讓學生有Pass的空間,但學生要練習為自己決定(發聲)是要試看看?看是要先Pass等等再來?還是這次就跳過?所以學生可以Pass,但也要從Pass中學到向人求助的社會技巧。

2.那比如圍圈太困難,有時候我可能也會變成兩人一組,甚至在空間找一個角落等被觀看壓力比較小的方式,然後慢慢看我可以調整到什麼程度...(他們最後可以圍圈嗎?甚至分組演出或上台演出嗎?)

這也是對於團體動力與個別社會能力的評估。


運用在特教心理評估


如果這是一堂社會技巧課,或許玩過一個遊戲,經歷過一個挑戰後,我們也可以停下來:問問其他同學碰到這個狀況可以怎麼做?或是碰到這個狀況可以怎麼協助同學?

老師也可以給一個建議讓同學嘗試,這時候重點就不是要完成多少遊戲或做多少演戲,而是每次都有個機會引發人際互動,然後從這個現場的互動去經驗、討論&學習。

有時候我也會讓他們演戲,如果整體狀況夠好大家動能也夠的話,通常我會請他們演「爸/媽/中二小孩」的故事,因為這是大家都有經驗的歷程,相對是好演比較不會有困難,常常學生的表現會讓你很驚艷!

或是也可以看到一些家庭功能評估的可能性......

比較熟的團體可以從這個情境往上加其他的主題,比如「大家都不說真心話」的「爸/媽/中二小孩」如此類推,我不會太要求他們要自己創造劇本,因為重點不在那邊,通常就是我給腳本。

除非他們真的很渴望自己創作想故事(比如這篇文章提到的女孩,儘管不是特教生,但的確在大學選修課的情境,完成了一學期的創作。)


最新課程



Q: 如何自在即興展現自我?

 
作者:王家齊


這個問題可以分成三個部分:一個部分是如何自在即興?一個部分是如何展現自我?最後一個部分是則什麼會阻擋即興發生?


即興需要安全感


自在的關鍵是安全感,要達到安全感就要有信任。而信任又至少可以分成兩個部分:可以靠近別人,以及可以讓別人靠近。

雖然信任倒現在已經惡名昭彰了XD,但大概可以從這個概念理解為什麼信任倒這麼受歡迎。

因為當我們玩信任倒時,我們要能夠即時(希望是!)走到倒下的人身後,也要相信別人會在我倒下時趕到,更重要的是,我也要讓他們有機會接住我。

所以要自在,需要先有安全感。而要有安全感,就需要信任一起即興的夥伴。這是所有即興技巧的先決條件,畢竟一起即興就像一起跳入大海,你永遠不知道你們會浮出水面或就此沉默。

因此,如果感覺難以自在,也需要先想的是:我願意信任這群夥伴嗎?我願意讓這群夥伴信任我嗎?我在此時此刻夠安全嗎?特別是對於我接下來作的事情...


展現自我需要練習


要能展現自我,就比較是技巧的層次。首先,你要對自己有持續的覺察,知道自己擁有什麼特質,又可以展現什麼?雖然我們可以透過聲音、能量與表演的練習,展現不同樣貌的自己,

但最終...最有力量的那個你,還是本質存在的你。

因此在與學生討論他們的演出或教學工作時,我們也許會分析線上演員/講師的風格,但我通常不建議他們「照做」,尤其是兩人原本的風格差異很大的時候。

而我的即興教練工作,其實就是觀察並引出學生的本質,並協助學生將其形塑成他的風格(關於個人風格如何形成,可參考這篇文章

當然這比較花時間,可這就是即興劇老前輩Keith Johnstone反覆提到,即興演員要有的Good nature,因為這個nature,演員會自然呈現自我,觀眾會自然喜歡他們,all done.

至於什麼會阻擋即興狀態的發生?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這篇文章,我在文章中的【一分鐘失敗心理學】段落討論了失敗及其相關情緒帶來的影響。


最新課程



Q: 即興劇如何應用在學校課堂?

 
作者:王家齊


這個問題要先定位一下:你想應用的課堂是「表藝課」「輔導課」或是「一般科」呢?

這樣問的關鍵是:所有的課程設計都是「以終為始」。所以要談如何應用即興劇在課堂,一定要先確定這堂課的目的是什麼?

有時候,即興劇不見得是必要的選擇。


以終為始


之前在文大推廣部開「教學即興力」訓練,因為學員來自各個領域:有在企業做訓練的,有自己是老闆的,也有國高中表藝老師,或是輔導老師,大學教授等等...

不同科目與不同身分,教學目的都不太相同。所以,我其實花了一點時間,先把大家想教的主題「濃縮」成可教的內容—這樣,才有辦法談如何應用即興劇在課堂。比如說:


表藝課的應用


表藝課的目標可能是「體會並學習即興劇這項表演藝術」

如此一來「劇」就是重點,那麼我的焦點就會放在「如何運用即興劇做暖身與角色練習」,這會幫助學生在不無聊但又不恐怖的程度下,完成一個即興的演出,體會即興劇的歷程。

相關方法,可見這篇文章,還有這篇討論即興劇如何打地基。


輔導課的應用


輔導課的目標可能放在「認識自我與理解他人」。如此,即興遊戲帶來的「好玩」與「好狀態」,就有辦法幫助大家比較容易探索自我,或是開口表達...

也許教師後面還是有輔導課的教學目標(比如周哈理窗),但可以透過相關的遊戲暖身,或是預備好跟同學合作,然後再進入主題。

我在文大推廣部的溝通即興力課程,雖然是成人教育的範疇,但也循著相同的模式規劃。教學重點是讓學員熟悉人際地位、溝通分析等心理學理論,但加入了一些快速的即興暖身—

幫助成員準備好進入探索自己、觀察他人,並嘗試改變的「好狀態」。


一般科目的應用


一般科(如:國文數學)當然也可以應用即興力。但也許「演戲」就完全不是重點,

簡單的作法是透過暖身讓教室活過來,有時候「只是換個位置走一走」,都可以改變死氣沉沉的狀態,進入一個比較願意參與的狀態,這我稱之為轉變教室氣氛的小魔法

有些老師很想讓自己的科目多點體驗,我們就會運用一些工具如身體雕塑、情境扮演或是集體創作等等,讓抽象的概念變成具體可體驗,只是這就不是Q&A可以涵蓋的範圍了,也需要客製化討論(歡迎有興趣的朋友私訊洽詢劇團


有老師會問我:學生不愛演出或是亂演一通怎麼辦?我會說:不一定要「演」啊,演只是其中一種教學策略。(相關教學心法可見這篇文章

也有做教育訓練的夥伴問我:大家參加體驗活動覺得只是玩遊戲,沒有學到東西該怎麼辦?

我會說:你可以帶入專業理論,框架這些體驗遊戲的學習,同時引導適當的反思,聚焦精練(當然,這會需要老師同時具備【專業】與【歷練】,相關討論可見這篇文章


關鍵還是:在這堂課,你要教學生什麼?


最新課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