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王家齊
這齣戲已經是2016年的事了,後來陸續看了幾部「很鬧」的戲,像是2020陳家聲工作室的《黃金人生》,或是2021年嚎哮排演的《啞侍改了一改再改》(其實嚎哮嘉年華第一齣《兇宅III:終菊之戰》更鬧,但真的有點恥到我不太行XD),其實重要的原則都還是相似。
回顧這篇文章時,也找到當時也找到當時頎姍寫下的,導演許哲彬的分享(因為當時的留言是放在學員社團,我就只引述其中兩句話)「要演出這麼鬧的東西,寫實的底子必須要非常的強,知道自己要做什麼,完全專注在give and take上面」
「如果只是為了取悅觀眾而忽視夥伴,這些笑點就完全不成立了。」
五年後再看這兩句話,還是覺得深深警醒呢。
《刺殺!團團圓圓之通往權力之路》教我的三件事
1. 搞笑(joking)並非萬惡之首,千夫所指
只要即興演員有意識地丟接球與說故事,爛梗終會成為好線。
這讓我想到去年在Keith Johnstone工作坊,他說過的一段話,大意是演員『搞笑』真正會造成的問題...來自你為了取悅觀眾,而把夥伴傳來的球丟在地上。
(2021更新)後來陸續參加了一些漫才與小丑的訓練,才更懂得這個意思。所謂的"Funny"到底是什麼?我們確實可以在台上欺負或無視夥伴,對於旁觀者來說(只要不過頭),他們會有種惡趣味的笑(或是鬆了口氣的笑,我的一個老師是這樣評論喜劇的)。
但這到底要幹嘛呢?在台上踩過(或贏過)夥伴取得笑聲,到底要給觀眾看的是什麼?
後來我發現,我喜歡的「鬧」,確實都在談更深更嚴肅的主題。最早接觸這樣的作品,應該是李立群的《台灣怪譚》,其實他在談「人的迷失」,也就是「我是誰?」可是上半場用一種非常鬧的Stand up comedy來做(當時還跟影像對口做雙人戲)
可是那些在上半場讓觀眾笑的,在下半場都是角色的苦,迷失而忘了自己是誰的苦。
這才是這齣戲要說的。
後來在小琉球跟著西西里老師Alessio在一個工作坊做小演出,是用小丑的形式來演莎士比亞的幾齣悲劇—羅密歐與茱麗葉、哈姆雷特、奧賽羅。
會有很多小丑的角色,以及隨機加入的變化(當時演哈姆雷特的我已經被Alessio弄到快放棄復仇計畫了XD),以及「角色+變化」形成的化學反應。
但其實,因為同時身兼別齣戲說書人的角色,理一下奧賽羅的故事大綱時。才發現,哇這真的是悲劇欸,如果放到現代社會來看,就是一個由愛生恨,又因為誤會流言而殺人的八點檔慘劇。
如果真的只有在鬧,這個故事不會出現,那就真的是消費了。
2.地位(status)的重要性。一個角色的地位堆得越高,摔下來觀眾就看得越爽。
這點真的是很佩服竺定誼,他的High status做得真好,以致每掉一次就會笑一次。跟喜劇演員看到香蕉皮就無法忍住不踩一樣。
(2021更新)要能夠創造反差的喜劇效果,就真的要有很好的寫實底子啊。因為這是『平台』,只有平台站得夠高,掉下來才真的會讓人有感。
最近在練習即興劇的《劇種風格》,有同學喜歡緩慢當下與寫實的碰撞(所以她很不喜歡星際大戰系列等有艦長有小行星的科幻片),也有同學喜歡快速與有趣的節奏。
但無論是哪個風格,能夠紮實地把地位做好,把狀態做對,該寫實的時候不要逃去搞笑,該誇張的時候不要害怕,還是最重要的。
我們相信你了,我們就會被你帶走。
3.即興演員的能量與反應(Reaction)需要平衡。高能量的演出,也需要高能量的反應,不然很容易變成自嗨。
「接招吧,這是我的大絕啊啊啊啊」
「喔。」
p.s.身為七年級男生,能看到八神的八稚女出現在劇場,總是相當感人的一件事。
延伸閱讀